央视《水浒传》李雪健宋江(四):醉题浔阳楼(一)
久有凌云志,细撸宋押司
文/荞麦花开
醉题浔阳楼
宋江浔阳楼酒醉题反诗一节,无论在《水浒》小说全著还是各版电视全剧中,都是重头情节。让我们从郓城杀惜直接跨到江州题诗。在说题诗这段戏中,会穿插倒回中间宋江逃难、上清风山、奔丧回家、带枷刺配等情节,并连带讨论宋江的思想成分和矛盾之处等。这是个大活儿啊!让我们先全文照录小说题反诗此回文字(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只说宋江自在营中将息了五七日,觉得身体没事,病症已痊,思量要入城中去寻戴宗。又过了一日,不见他一个来。次日早饭罢,辰牌前后,揣了些银子,锁上房门,离了营里,信步出街来,径走入城,去州衙前左边,寻问戴院长家。有人说道:“他又无老小,只止本身,只在城隍庙间壁观音庵里歇。”宋江听了,寻访直到那里,已自锁了门出去了。却又来寻问黑旋风李逵时,多人说道:“他是个没头神,又无住处,只在牢里安身。没地里的巡检,东边歇两日,西边歪几时,正不知他那里是住处。”宋江又寻问卖鱼牙子张顺时,亦有人说道:“他自在城外村里住。便是卖鱼时,也只在城外江边。只除非讨赊钱入城来。”宋江听罢,又寻出城来,直要问到那里。独自一个闷闷不已,信步再出城外来。看见那一派江景非常,观之不足。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宋江看了,便道:“我在郓城县时,只听得说江州好座浔阳楼,原来却在这里。我虽独自一个在此,不可错过,何不且上楼自己看玩一遭。”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凭阑举目看时,端的好座酒楼。但见:
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阑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吹笙品笛,尽都是公子王孙;执盏擎壶,摆列着歌姬舞女。消磨醉眼,倚青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白苹渡口,时闻渔父鸣榔;红蓼滩头,每见钓翁击楫。楼畔绿槐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
宋江看罢浔阳楼,喝采不已,凭阑坐下。酒保上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请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济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
笔者试比较三版《水浒》此段戏(1982山东版第27集、1998央视版第24集、2011新版第38集),当真是各擅胜场。而持平以论戏之精彩,则当以1982鲍国安版最胜,1998李雪健版次之,2011张涵予版探花。鲍国安版笔者另已有专文评析品鉴,这里且看李雪健版。
书中写来,这段开场,宋江寻戴宗、李逵不着,入城又复出城,观江景不足,忽逢胜楼,信步而上。鲍国安版没有铺垫,这一集开头直接就是宋江立于浔阳楼前,上得楼来,要了酒菜,自斟自饮。张涵予版忠实原著,宋江寻兄弟不着,然后见此楼,上楼。李雪健版细品下无疑更佳,有极妙的加工改笔——话说宋江上街,书中写的是一大清早(“次日早饭罢,辰牌前后,揣了些银子,锁上房门,离了营里,信步出街来”),鲍国安版和张涵予版都忠实于此,都是大白天;李雪健版则是黄昏时分,街巷人空,天色阴晦,风雨欲来,这一片肃杀,已为人物浔阳楼题反诗营造烘托了最正该不过的气氛:阴晦傍晚,独自登楼。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有道: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日星隐曜,薄暮冥冥,登斯楼也,感极而悲;彼则岳阳,此则浔阳,览物之情,将无同乎?但更妙的还没说到:宋江上楼前,肃杀萧条的街道边,有一盲叟独摆卦摊。宋江路过,回转身去,屈身摊前,轻声细语,对老者道:“老人家,天色已晚,街上没人啦。风凉了,快回家歇息去吧。”说着伸手入怀,摸出一锭银子,放入老人手中。
坦率而言,我看到这,心底一软。《水浒》原著中的宋江并不可爱,用杀家破户这种手段赚人上山简直反人类;金圣叹更是在批本中恨不能揭其权诈之皮而鞭尸三百。但剧中这个宋江,我如早生宋代,我也愿意堆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恨不早识尊范!”甘愿为其牵马坠蹬,扶保左右。何则?宋江于呼保义之义字前,先有一字,“仁”,宋公明不仅是孝义黑三郎,且是仁义及时雨。剧中演来,宋江绝非看人下菜碟的主,觑定了武二郎李铁牛这等手头紧巴巴的鲁直汉子散银子收人心,他仁爱小民之心是无处无之的,且不说这里他随地发了恻隐之心,前边戏,从阎婆惜家出来,路遇打更老者,摸金子为其置买寿具,再前边戏,路遇无钱葬父的落难女子阎婆惜,二话不说掏银子为其排难解纷。很多读者不解宋江为何名声高过了柴进?地位,旧时王谢与今时小吏;家资,大庄园主与小庄院主;论接济的人,柴进收纳一应犯事的好汉林冲、武松,甚至包括宋江本人于庄上,洒出的及时雨不比宋江少吧?但核心的一点是柴进只是对好汉如此,宋公明则可谓是仁义在胸,周济万民。儒家之道,忠孝仁义。书里宋江我们看到了三字,忠孝义,可儒家最核心的要义是“仁”啊(按,孔子继承文武周公之“礼”,最重大贡献便是提出“仁”,并将“仁”确立至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p116-117:孔子学说,最主要者为“仁”。“仁”之一字,孔子以前,无人道及,《诗》及《尚书》二十八篇,皆不曾提到,以仁为人生观的中心,这是孔子最大发明,孔子所以伟大,亦全在此。),书中只是空洞地说宋江“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但我们并没看到有几处明写宋江仁心善举的(上述给打更老者金子买寿棺,给算卦盲叟银子劝其早点回家歇息,都是书中没有剧中加入的),丑行恶事倒是干了多桩。可以大力表彰电视剧的一点是,是电视剧,而不是任何一版小说原著,令人信服地解决了宋江以一文墨小吏何以能得众人之死力这一点疑问。有太多的观众网友瞧不上央视《水浒》剧中这个手无缚鸡之力(书中还有点武力值,是孔明孔亮两兄弟的枪棒师父)、举止动作滑稽猥琐(此点下文详析)的黑矮宋江——大哥,当大哥有两种,一种是有大哥气质的如曹操,一种是哭鼻子的窝囊废刘备(权且单说小说形象),那你告诉我,为毛刘备有那么多猛人追随?刘玄德携民渡江啊!所谓仁义之名播于四海。《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裴注转引《襄阳记》:罗宪字令则……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是则有其君必有其臣,昭烈主必有义烈臣也!)东晋史家习凿齿赞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如是则荞麦君效而有言曰:“宋江虽颠沛险难而仁义不改,情蹙势窘而行不失道。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疏财鲁汉收固其心而已哉!其终得众力,不亦宜乎!”(按,笔者后来读到央视《水浒传》编剧冉平关于宋江的创作谈,观剧此感得到印证。冉平:“宋江是个理想主义者,我理解宋江的理想主义精神。他征服别人靠的是他的人格力量,不是小说里一般的仗义疏财。他一上梁山就把替天行道的大旗竖起来,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有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他使整个作品有了一种空灵的东西。这也是我对改编《水浒传》感兴趣的东西。”(引自《五只老虎——<水浒传>拍摄散记》(著者陈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版)p18)宋江想往上走显然不为钱,他是想做事,他是宋代众多心存范文正公天下忧乐之念的正义文士之一员。他身上的儒家底色实在是太浓重;而论儒家思想但论其忠孝忽略其仁义,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说不过去的。
按央视《水浒》剧中宋江下跪屁股撅得老高,向被讥为奴性太彻底。李雪健这一处理,也被认为是活画出了宋江内心愚忠皇帝之神。观众摇头唾弃宋江者以是,吾辈不得不点头大赞演员者亦以是。优秀演员善于为所演不同人物量身定制特色动作特征,如陈道明演聂明宇(《黑洞》)是抄手疾行,演陈一平(《冬至》)则为微驼背外八字脚——李雪健在《水浒》中宋江跪皇帝高撅屁股,但吾辈观众切勿以为这是演员本尊即此尊范,吾人且看李雪健在与陈道明合作的《尚方宝剑》一剧中,演的钦差跪皇帝,就是正常跪姿,销魂翘臀竟不见了。
然央视《水浒》中宋江高撅之臀,尚有待发之覆。看官初未曾留心,下跪撅屁股此为演员李雪健为宋江其人设计的特色动作特征,而这一特征事实上是贯穿全剧多个场合的,宋江几次向不同人下跪,都有这一高撅屁股的特点,初不仅限于跪皇帝也。15集,宋江跪在老父之前,听着老父痛责,屁股高高撅起;30集,宋江拦截宿太尉座船,跪表忠心朝廷之意,屁股高高撅起;32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率弟兄们跪拜上天神主,屁股高高撅起;36集,忠义堂上宋江率众兄弟跪听朝廷招安诏书,屁股高撅;38集,忠义堂上宋江率众兄弟二度跪听朝廷招安诏书,屁股高撅;39集,陈桥驿滴泪斩小校,何成兄弟自刎而死,宋江跪地伏首,双手垫额,屁股高撅;39集,宋江出征前金殿面圣,下跪皇帝,屁股高撅(按此动作揆诸原著,“扬尘舞蹈,山呼万岁”,还算不得夸张,甚且是收敛了);42集,宋江南征方腊回朝,下跪皇帝,屁股高撅。——由此可见,宋江跪地屁股高撅,绝非一“奴性”两字可蔽,忠孝仁义,宋江四维,缺一字即不为宋江:跪上天,是为诚;跪天子跪宿太尉(天子代表),是为忠;跪老父,是为孝;跪何成,是为仁义。宋江做人里里外外,坦诚如一,肝胆赤心,可表天日,他做人的这四根柱子,是“李雪健”,通过深用匠心的特色动作设计,而独为赋予人物的。恨矣,不能起宋江于九泉地下、不得出宋江于文学著中,一识李雪健其人其面!
(对此高撅之臀,虎扑网友“又见霹雳老兔子”质疑:“说实话,我觉得李雪健的宋江演的不好,当初看央视《水浒传》时非常无感,李雪健甚至可以说是整部剧里的一个败笔,当然各人有各人观点。尤其是宋江跪着的时候,姿势摆的跟大哈蟆似得。大家看过剧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雪健老师的宋江,平时说话也毫无英雄豪杰气概,感觉就是个无能的糟老头。”虎扑网友“铁面柔情莫雷诺”驳之曰:“宋江又不是浩南哥,又不是兰陵王,原著中就是黑矮胖子。但没办法,就是这个黑矮胖子,浑身散发王八之气,千里之外的狠角色一见之下也是纳头便拜。这人不帅,不能打,不能写,出身不是名门,职位不过小吏,为何如此?这就是他笼络人心的厉害之处。至于跪舔朝廷,宋江本来就是如此,原著里不光姿势难看,做事更绝,剧中已经加了很多温情和义气。李雪健的宋江可以说是央视四大名著剧中最传神、最不朽的角色,我甚至觉得可以竞争中国电视剧历史最佳男主角。”)
然而还是有个问题。众所周知,两宋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一朝。论登第总人数则秒前之唐(详何忠礼《宋代政治史》),论考中录取率则秒后之明(详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朝廷对于文士给的出路历朝历代莫之与京。宋江是什么人?文士啊!身份则文墨胥吏,底色还是读书人。对于读书人,真宗官家早有御制诗奖掖仕进: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江既是“自幼曾攻经史”,为嘛要走作吏这条路?为何放着科举这条黄金大道不走?朝廷并不是没给出路啊!而且比之六朝隋唐,有宋一代最重“寒士”,各种警惕“势家”对“寒人”可能造成的机会不公,范仲淹断齑画粥,欧阳母画荻教子,都是寒门,卒为一代名宦。宋江自小含着金钥匙,读书条件怎么着也比范欧二位大人物好哪去了啊!要说憋屈,最憋屈的是狄青这类武人,哪怕凭着实打实的战功升到枢密使高位,还是不得不避处嫌疑,去国作郡,抑郁病殁。欧阳永叔劾之去位曰:“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你再小心谨慎夹着尾巴也没用,啥也不为,就为你姓资不姓社!所以史上宋江可能是贫苦渔民,他反,说得通;如果《水浒》中的宋江是底层武官,他反,似也说得通;但宋江偏偏是一文人,一方面自负“自幼曾攻经史”,一方面不去科举(譬如梁山“原始股”,白衣秀士王伦,就是一不第秀才——他是此路不通,才另谋他途),似乎安于一小吏之位,反倒汲汲然杀人放火受招安这一强盗之途,虽说其时“天下不平,到处都是奸臣当道,小人得志”(剧中宋江于江州酒楼上与戴宗张顺李逵语),但,我总觉得《水浒》书中定位宋江这一出身,于他以后的行事作为,总有解释欠通处。
宋江的行事举动解释难通处且非止于上述一处。《水浒传》著者确是大手笔,这点无可否认。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世德认为,《水浒传》不是“累积型的集体创作”:“《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是工匠,他是有创造性的大师,不是一般的裁缝。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例子是林冲;一个例子是宋江杀阎婆惜。我们知道,林冲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水浒传》里边,他的出场最早。除了鲁智深以外,他是最早的。另外呢,《水浒传》这部书呢,是描写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那么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在梁山英雄的身上谁体现得最充分、最准确呢?林冲,林冲的故事最准确地、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水浒传》以前的所有的文字资料当中,这些文字资料包括文学性的、非文学性的。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只有林冲的名字,没有林冲的故事。那些材料里边有林冲,但是就是一个名字,没有他的故事,更没有现在《水浒传》里写的这些故事。那么我们在这种情况底下,不能不承认《水浒传》里边林冲的故事,是作家施耐庵创作的。我们找不出以前素材的依据,如果大家能够举出一条材料,说以前写过林冲的故事,这个是有依据的,那么我这个说法可以被推翻。如果大家找了半天还是找不出来,我这个说法恐怕就有一定的说服力了。第二个例子,关于宋江和阎婆惜的情节。这个跟林冲的故事有点不一样。林冲的故事可以说,我们在林冲的人物形象、林冲的故事情节上头,我们看不到累积,看不到集体创作的影子。但是在宋江杀阎婆惜的这件事情上头,我们要承认他有累积。我接着要说的就是这些素材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水浒传》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是量的区别还是质的区别。如果是量的区别,我们就得承认是累积性的作品,起码在宋江这个故事上。如果是有质的区别,那我们就要思考了,那这不是作家依据以前的东西写出来的,而是他动了脑子、花费了创造性的劳动写出来的。宋江杀阎婆惜这个情节呢,是在《水浒传》的第二十一回和二十二回,写得非常精彩。用白描的手法,有非常仔细,很细致的刻画。我们知道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也好、《西游记》也好,对于生活场面的描写是很少的。我们看《三国演义》,很少看到夫妻两个人在家里边吃饭、喝酒、互相谈话,没有。《西游记》里也没有这种描写,就是说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个关于阎婆惜和宋江,这个有这方面的、日常的,尤其是一些日常起居生活,房间里边的布置。大家去看《水浒传》写得非常具体,这个和其他的地方还不一样,这个表明了这个作者的手法很高明、艺术性很高的。”
——刘先生确然高论。但我不得不唱个反调,那就是与刘先生以上所述相反,书中同样有些特别矛盾不通之处,好比现在说某些演员,上限很高,下限也低。如写武松,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宋江劝武松跟他去清风寨,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便是跟着哥哥去。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荣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武松心中最初竟是这样想的(按金圣叹也对此不解,只得强解批曰:【武松不必有此心,只因上文宋江数语感激至深,便慨然将宋江口中不便说明之事,一直都说出来。读其言,真令我欲痛哭也。○殊不知宋江却不然。】)!但又且看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再如宋江被从江州法场救出来后打无为军这段书(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书中写宋江在这段儿简直有胆有识,有智有谋。先是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戴院长,若无众好汉相救时,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厮,无中生有,要害我们,这冤仇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那时回去如何?”晁盖道:“贤弟众人在此,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提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仇,也未为晚矣。”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几时得来,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难以报仇。”——你看这段,宋江小命刚被晁大哥救出来,就当众反驳大哥,坚执己见,然后晁盖竟然默许,而且一众小弟也纷纷响应。然后书中又写道“只说宋江自和众头领在穆弘庄上商议要打无为军一事,整顿军器枪刀,安排弓弩箭矢,打点大小船只等项”——等于是还没上山呢,就开始架空晁盖了!然后排兵布阵,计施多端,谋定后动:“我有一计,只望众人扶助扶助。有烦穆太公对付八九十个叉袋,又要百十束芦柴,用着五只大船,两只小船。央及张顺、李俊驾两只小船,在江面上与他如此行。五只大船上,用着张横、三阮、童威和识水的人护船。此计方可。……却用侯家兄弟引着薛永并白胜,先去无为军城中藏了。来日三更二点为期,只听门外放起带铃鹁鸽,便教白胜上城策应。先插一条白绢号带,近黄文炳家,便是上城去处。再又教石勇、杜迁扮做丐者,去城门边左近埋伏,只看火起为号,便下手杀把门军士。李俊、张顺只在江面上往来巡绰,等候策应。”——你看这回书写得,宋江直接成了智多星!而且是把自己当扛把子的智多星!晁盖全程吃瓜群众!
然而,但是,如此谋深计远胆勇不凡的宋公明,紧接着的表现却令人跌破眼镜(仍是第四十回):先说第一起晁盖、宋江、花荣、戴宗、李逵五骑马,带着车仗人等,在路行了三日,前面来到一个去处,地名唤做黄山门。宋江在马上与晁盖说道:“这座山生得形势怪恶,莫不有大伙在内?可着人催趱后面人马上来,一同过去。”说犹未了,已见前面山嘴上锣鸣鼓响。宋江道:“我说么!且不要走动,等后面人马到来,好和他厮杀。”花荣便拈弓搭箭在手,晁盖、戴宗各执朴刀,李逵拿着双斧,拥护着宋江,一齐趱马向前。只见山坡边闪出三五百个小喽啰,当先簇拥出四筹好汉,各挺军器在手,高声喝道:“你等大闹了江州,劫掠了无为军,杀害了许多官军百姓,待回梁山泊去,我四个等你多时!会事的只留下宋江,都饶了你们性命!”宋江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说道:“小可宋江被人陷害,冤屈无伸,今得四方豪杰,救了宋江性命。小可不知在何处触犯了四位英雄?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我去!先前力排晁老大之议,坚执己见打下无为军的宋江哪去了?见到四个剪径蟊贼就怂成这样?而且你还不是单人独马赤手空拳啊,你是挟得胜之威猛人成堆啊。南开大学教授陈洪在《六大名著导读》中对此段书也是猛烈吐槽:“真是松得不成体统。不要说武松、鲁智深、阮氏兄弟这些响当当的汉子,就是个寻常喽罗也不该如此脓包。下山拦路的四条好汉,后来在梁山泊中也就是二三流的人物,这边现摆着有花荣的神箭和枪法,再加上李逵这个杀人魔王的两把板斧,晁盖的武艺也应还过得去,对付他们,谅已足够,即使稍有不济,后面还有二十几位好汉将带着一干人马陆续赶到,有何必要跪地哀求做此丑态?再说宋江这扑通一跪,又置晁盖、花荣等跟随在旁相护的朋友于何地?难道这几位名动江湖的朋友,都是些木雕泥塑、吃闲饭的饭桶?(而书中宋江同行的几个朋友,包括沾火星就爆的李逵,在这个过程中,也果真如木雕泥塑,就看着宋江跪下去哀求,不发一言,毫无举动。)这段叙述就很怪,要说作者这里是存心要在宋江的鼻子上抹一道白粉,似乎没这个道理;要说作者没安这份心,宋江又确实给写成了这副不堪的德行。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这里作者本打算是给宋江镀金的,是想说宋江一人做事一人当(所以用了‘挺身出去’一语),也算有种,但行文火候欠佳,一道小菜给烧糊了。”
由此看来,《水浒》原著笔法有细腻精彩处,也不讳言有相当粗糙处啊。所以剧集的改编创作就无须片面提忠于原著。事实上,连《资治通鉴》都问题多多,何况一部小说。改编再创作者根据自己确立的主题,对原著中人物和情节矛盾欠通之处(还别提那些神怪元素如九天玄女等)进行符合情理逻辑的改动,有何不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更欣赏央视《水浒》了。以下会多处提到央视版改编创作的妙处。
前文说央视版《水浒》宋江上浔阳楼前一段戏妙在铺垫。其实这小铺垫前还有一大铺垫。那就是等待赦免。按,全书关于逼上梁山,有三种代表,一是革命性坚决彻底,如晁盖三阮;二是晁盖三阮的反面,宋江之父宋太公,认为上山就是做反贼,不忠于朝廷万世留骂名;三就是跳出体制外另组公司,做大做强等着一个好的收购价。但是我们其实要注意,人的思想观念是在变化的,宋江最初私放晁天王,在明的一面义气深重,在暗的一面则预留异日地步,要说他从那时起便存了杀人放火受招安之念,吾未之许也。吾友红豆兄分析曰:“我曾推断原著塑造的宋江有狂狷之气而无造反之意,也无攀龙附凤之望,他最希望的是黑白两道通吃,朝廷有俸禄,江湖有门路,造反非长久之计,必须要在体制内,制度下面好乘凉,阎婆惜断了他的后路。”但阎婆惜其实并未彻底断了他的后路,彻底断他后路的是黄文炳。杀阎婆惜,宋江想到跑路,原著写道“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三处皆非落草为寇的山寨。宋江先到柴进庄上“住得半年”,然后又有白虎庄孔太公,“屡次使人去庄上问信。……特地使人直来柴大官人庄上取我在这里”,后又“在此间住半年了。我如今正欲要上清风寨走一遭”——把三处都去了个遍。至被清风寨知寨刘高所陷,终于不得不杀了刘高,带同花荣燕顺王矮虎一干人投梁山(剧中22集,宋江对花荣王英等道:“眼下我等也只有此路可走。”)。但变生不测:家中老父凶信又传来!宋江被老父诓回家,原来老父“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老父用心良苦,当宋江归家被捉,刺配江州,行前他又嘱三郎:“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此一节牢记于心。”所以如果说杀阎婆惜后宋江尚未断了后路,心未上梁山;与花荣上清风山后便可算是自断后路,心已上梁山。其所以拒绝晁盖等人诚请,坚要赴江州牢城,不过父命难违耳(第三十六回,宋江对晁盖道:“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不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
按照书中的交待逻辑,宋江荐举花荣燕顺王英等上梁山自己却又不上梁山,只因父命难违。但是剧中演来,宋江的心理历程就更坎坷跌宕了。书中写道老父“如今为何唤你归来?近闻朝廷册立皇太子,已降一一道赦书,应有民间犯了大罪,尽灭一等科断。俱已行开各处施行。便是发露到官,也只该个徒流之罪,不道得害了性命。”但后续情节并未跟进。电视剧改编大赞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原著中宋太公这句话,并将之浓墨濡染为宋江心底的一块结。剧中,宋江到江州后,先是与戴宗等人上江楼吃酒,桌间宋江自叹时乖命舛,戴宗以皇上不日将有大赦宽慰。过段日子果然大赦,榜文贴出,宋江满怀希望挤进人群去看,却独不见自己名字。原来是张文远告他有通梁山嫌疑,不在赦宥之列。宋江其时非常灰心难过,在一群雀跃遇赦者家属人群中,他逆流孑立,看得心酸。这说明到这里,哪怕到了他自以为断绝了后路只有上梁山这一条路的江州,他的后路其实都还没断。这段剧情为他最后久郁而发,上浔阳楼题反诗,做了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实在大赞啊。
说完大铺垫,再转回来继续说小铺垫。且说宋江蹲身在算卦盲叟摊前,盲叟朝他摸去,快要摸到脸上金印了,宋江猛然惊觉,侧身便躲,老者道:“啊,相官莫躲,唉。相官眼下时运不佳,暂时还会受些磨难,不过自会苦尽甜来啊。”宋江:“多谢老人家指点。”老者:“相官乃奇人也,没有山重水复哪有柳暗花明啊(荞麦插话:原来陆游名句出典在此)。”老者的宽慰看似又宽了他心,但结合前之由希望到失望甚至是绝望的遇赦不宥,再看这不知内情的宽心“预言”,也许便更由不得宋江不深心里苦笑了。此所谓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也。编剧之在宋江心底做深郁曲折功夫如此。——起身拱手,告声“告辞了”,风雨晦暗中宋江负手,走上浔阳楼。
评论
其他问答 (0条问答)